第(3/3)页 她赶紧洗锅,用碗筷奏鸣声掩饰她的羞涩。 •••••• 在写作上,杜茂才下了大力气,各类策论题如何破题承题,从什么角度入手写,才能言之有物,言之有理,从什么话题写,才能让阅卷考官青睐,得到高分。 而且这类题目对字数要求严格。 字数少了自然分数少,但字数多了没地方写,突兀结尾,便成虎头蛇尾,得不了高分。 因此写作前一定要勾勒好框架,在字数范围内完成,做到尽善尽美。 于是每堂课都变成了当堂作文。 孟青云绞尽脑汁写出的文章,被杜茂才批个一塌糊涂,然后他把整个文章解剖,小到用词造句,大到框架勾勒,构思立意,都细细讲解。 最后自然要求他重写,直到杜茂才认为能过关为止。 科考复习非常枯燥,孟青云却苦中作乐,他不仅要完成杜先生留下的作业,还重新拾起了写日记的习惯。 日有所记,记有所得,得有所悟,悟有所思,每日如此,善莫大焉! 而且孟青云发现了自己写作上的软肋,就是言之无物,太空洞了。 原因是他对国家大事了解甚少,而策论的题目大多与国家大事有关,比如水利建设,比如民族政策,比如商业利弊,甚至有可能出现岁币等有关内容。 前世信息爆炸,国家大事多少都能了解一点,而今世身在寒门,接触不到这些事,自然无存着手。 都不能无中生有,凭空编造吧! 这可真是输在起跑线上了。 所以孟青云又给自己加餐,他在书店买了好几本参考书,如《历年科考优秀时文录》,《优秀策论文精选》,《历届状元科考文小录》等。 这些书类似于后世的《优秀作文选》,《高考满分作文》,多读多看自然对考生有很大帮助。 慢慢地,孟青云的文章有了进步,从重写的遍数上就能感觉出来。 当然,最直观的是杜先生眉头。 转眼到了冬季,这日夏宁军来到孟森菜馆,找到孟青云道:“孟掌柜,明天老爷要陪夫人回娘家,他让小人来问,你有没有书信要带?” “有啊!怎么会没有?” 孟青云顿时喜出望外。 第(3/3)页